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雨后初晴的田园风光,充满清新灵动的自然气息。
开头写傍晚的雾气消散,残留的雨停了,天边晚霞映衬着半轮夕阳。溪水河流已带上夏天的气息,但田垄间的麦子还留着几分春意。月亮从云层中露出全貌,不再朦胧;雨后泥土湿润,仿佛褪去鳞片的龙,显得柔软新鲜。
高处树梢的花被雨水打湿,青翠的竹笋顶着新鲜笋壳冒尖。雷声虽已远去,但云间偶尔还有闪电;清风吹来,手中的扇子还没沾上灰尘。最后诗人闲坐抚琴,随意吟唱,享受这惬意的时刻,不必像古人那样用头巾垫坐来显示清高——自然之美已足够让人沉醉。
全诗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雨后转晴的微妙变化:湿润的空气、焕新的植物、若隐若现的光影,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比喻生动(如"泥龙落故鳞"写松软泥土),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香,看到竹尖的水珠。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