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登齐山

牧之游处一扶筇,几点苔痕想故踪。
石影洞中惊虎豹,翠微天际列芙蓉。
千家近接城南路,九子移来江上峰。
閒客正携村市酒,落晖何意到青松(齐山有九峰亦名九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登临齐山的所见所感,充满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登山时的联想:诗人拄着竹杖(筇)漫步,看到石上苔痕就想起古人(杜牧字牧之)也曾在此游历。这里用"想故踪"巧妙连接古今,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延续。

中间四句是山景特写:山洞里的怪石像虎豹般骇人,远处青翠的山峰如芙蓉绽放。从高处俯瞰,山脚的城南人家清晰可见,而著名的九子峰(齐山别名)仿佛是从江边搬来的盆景。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既有惊险感(虎豹),又有美感(芙蓉),还有趣味性(移来山峰的想象)。

最后两句转入闲适的日常:村民带着酒悠然自得,夕阳不经意间已染红松林。"何意"二字用得妙,写出时光在美景中悄然流逝的意境。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脚下的苔痕拉到远山,再切换到山脚村落,最后定格在饮酒赏松的村民身上。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和时间流动,把冬日山景写得既有磅礴气势,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特别是"移来江上峰"的想象,让静止的山水突然有了动感,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观察角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