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观潮

头白灯明急管催,高楼晴槛倚江开。
潮声夜静千帆转,断岸风回万马来。
吴越山川供醉眼,古今天地独登台。
九秋萧瑟谁堪赋,滚滚词人庾信哀(七子声词,音节自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观潮的壮丽景象,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慨。

前四句写实景:白发诗人在灯火通明的夜晚,听着急促的管乐声,倚靠在临江高楼的栏杆上。夜深人静时,潮声轰鸣如千帆竞发,狂风卷起的浪花像万马奔腾冲击堤岸。这里用"千帆转""万马来"的比喻,把潮水的声势浩大写得活灵活现。

后四句转入抒情:眼前吴越之地的山河美景让人沉醉,但诗人独自登高望远时,却感受到古今时空的苍茫。深秋的萧瑟景象触动愁绪,让他联想到南北朝时期同样满怀忧思的诗人庾信。这里"九秋萧瑟""庾信哀"的用典,暗示诗人自己也有类似的家国之忧或人生感慨。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自然奇观与历史沉思完美结合:既有"万马来"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潮水描写,又有"古今天地"这种跨越时空的哲思。诗人通过观潮这个具体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也表达了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