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独坐玩月至四鼓月食诣太常寺随班行礼

全家既南归,一婢携向北。
欣闻月当头,为我具肴核。
轩墀开左右,云向琐窗白。
古木十数株,居然富泉石。
携壸随处坐,浅醉不终夕。
官闲乏尘事,敢尚旷厥职。
三更驱赢车,入寺救月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在月食之夜的闲适生活与公务活动,充满生活气息和幽默感。

全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前八句)写闲适的家居生活:
1. 诗人全家南迁,只带了一个婢女北上,生活简单。
2. 听说月当头(满月)的好天气,就让婢女准备了些下酒菜。
3. 打开门窗,看见月光把雕花窗照得发白。
4. 院子里有十几棵古树,配上泉水山石,景致不错。
5. 带着酒壶随处坐坐,喝到微醺就休息,不贪杯熬夜。

后半部分(后四句)写公务活动:
6. 平时工作清闲,但诗人不敢玩忽职守。
7. 半夜三更驾着瘦弱的马车赶去太常寺(古代掌管礼仪的机构)。
8. 参加救护月食的仪式(古人认为月食是不祥之兆,要举行仪式"抢救"月亮)。

诗歌的亮点在于:
- 用对比手法展现古代官员"闲时惬意,忙时尽责"的双重生活
- "救月食"的描写既真实反映古代习俗,又带着一丝幽默
- 语言平实自然,像在和朋友聊天,读来亲切有趣
- 通过"古木""泉石""琐窗"等意象,勾勒出清雅的居住环境

整首诗就像一幅古代公务员的生活速写,既有月下小酌的闲情逸致,也有半夜加班的有趣经历,让我们看到古人不为人知的可爱一面。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