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看似简单,却藏着两层深意,既有文人的自嘲,又有对历史的暗讽。
前两句是自嘲:"每次遗憾古代圣贤见不到我(无法欣赏我的才华)",但一翻开书又"担心自己比不上前人"。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现代人读经典时,既想得到古人认可,又怕自己才学不够。就像今天有人既想获得前辈肯定,又怕自己实力不足。
后两句突然转向历史典故:诗人偶然翻到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史料,发现当时有人反对"浙灯"政策(王安石为增加国库收入,连民间灯笼都要征税)。这里用"似有人曾谏"的模糊表达,既点出历史细节,又暗示历史教训常被忽视——就像今天某些政策引发争议时,人们常忘记历史上早有类似教训。
全诗妙在把个人读书感悟和历史隐喻自然结合。从"自恋又自卑"的读书心态,突然跳到对历史循环的观察,让人在会心一笑后陷入沉思。诗人用"浙灯"这个小切口,既批评了历史上的苛政,也提醒读者:历史总在重复,而人们常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