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象征,表达了一种坚韧不屈、胸怀大志的人生态度。
首联“山材无稚菀,斤斧日相求”是说,山里的树木(比喻人才)没有幼小柔弱的,但砍伐的斧头却天天找上门来。这里暗指有才能的人往往容易遭受打击和磨难。
颔联“大器将谁晦,危生亦幸留”意思是,真正的大才(“大器”)终将不会被埋没,而那些在危险中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如松树)也是幸运的。诗人借此表达对命运的思考:即使历经艰险,有价值的事物终会留存。
颈联“贞心天月皎,壮气海涛秋”用比喻赞美松树的高洁品格——它的心志像天上的明月一样纯净,气势像秋天的海涛一样雄壮。这里其实是借松树比喻人的品格:内心坚定,气魄豪迈。
尾联“岳观秦时树,凭君当卧游”提到泰山(“岳”)上的古松,可能是秦朝时就有的老树。诗人说,看着这样的松树,仿佛能让人神游天地,感受历史的沧桑。这里既是对松树长寿的赞叹,也暗含对人生境界的向往——像古松一样,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
全诗的核心思想: 诗人通过描写松树的遭遇和品格,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真正的才能和品格不会被埋没,历经磨难反而更能彰显价值。同时,松树的坚韧和高洁也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坚守本心,胸怀壮志,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强大的精神力量。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