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和通伯侍御 其二

万象同归造化门,含弘光大总无痕。
中原有子谁轻鲁,厚德何人不仰坤。
绝顶最高惟日见,阴岩极下有雷奔。
诸公肯作寻常看,自古山存道亦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并借山喻人,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赞美。

首联"万象同归造化门,含弘光大总无痕"说大自然包罗万象却不着痕迹,就像一个有包容心的人,胸怀宽广却不张扬。这里把泰山比作一个低调的智者。

颔联"中原有子谁轻鲁,厚德何人不仰坤"用反问强调:在中原大地上,谁会轻视孔子(鲁地代表)的教诲?又有谁不敬仰大地般厚重的品德?将泰山比作孔子和大地,突出其崇高地位。

颈联"绝顶最高惟日见,阴岩极下有雷奔"用对比手法:山顶能触摸太阳,山脚却有雷霆万钧。既写泰山的高耸险峻,也暗喻真正的伟人既能达到至高境界,又能包容万物。

尾联"诸公肯作寻常看,自古山存道亦存"是点睛之笔:请不要把泰山当作普通山峰,因为自古以来,山的存在就象征着"道"(真理)的存在。暗示伟大人格就像泰山一样永恒。

全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结合,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外在的高度,而在于内在的包容与厚重。就像泰山历经风雨依然巍峨,高尚的品德也会永远被世人敬仰。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