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硎山

天平折而西,数里得支硎。
支公有遗迹,于此翻金经。
云鹤不可呼,空复名其亭。
幽涧吼瀑泉,白日阴泠泠。
如鼓朱丝桐,一听心一清。
复上此山顶,盘盘青螺形。
竹径凡几转,交翠延幽情。
吴中盛游览,车马喧春晴。
伊予今始来,能无笑山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支硎山的所见所感,充满自然之美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开头写支硎山的位置,说从天平山往西走几里就能到。这里提到"支公"(东晋高僧支遁)曾在此翻译佛经,给这座山增添了人文气息。但作者感叹时光流逝,如今已看不到支公的身影,只有以他命名的亭子还在。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山间景色:幽深的山涧里瀑布轰鸣,即使在白天也显得阴凉清爽。这声音像弹奏古琴一样,让人听了心神宁静。接着写登上山顶看到的景象——山形像盘旋的青螺,竹林小径曲折蜿蜒,满眼翠绿让人心情愉悦。

最后笔锋一转,说吴中地区(苏州一带)本是热闹的游览胜地,春天时车马喧嚣。但作者却是第一次来,担心山中的神灵会笑话他来晚了。这里用幽默的口吻,既表现了山林的幽静之美,也暗含了对世俗喧嚣的疏离感。

全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瀑布声与幽静竹林),古今对照(支公遗迹与当下游览),展现了自然山水的灵性之美,同时透露出作者向往清净、超然物外的心境。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仿佛能听到山涧水声,看到满山翠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