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与哲思的小诗,标题为《家园即事十三首》。让我们逐句分析:
1. “树底鸣鸠相唯诺”:这一句描述了家园中的一幕自然景象。在树底下,斑鸠(一种鸟类)在相互鸣唱。这样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和谐与宁静,仿佛可以听到斑鸠清脆的鸣叫声。
2. “花间飞蝶自绸缪”:这一句描绘了花园中的蝴蝶自由飞舞的情景。“绸缪”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蝴蝶在花间忙碌的情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3. “二虫得失聊堪笑”:这一句引入了哲理的思考。这里所说的“二虫”应该是指微小的昆虫。“得失”则代表着它们生活中的小事情,可能是指它们为了微小的事物而争斗或争夺。诗人觉得这些争斗有些可笑,因为它们看起来无足轻重。
4. “鸿鹄谁能问弈秋”:这一句再次深化了哲理的思考。“鸿鹄”指的是志向远大的鸟类,如天鹅等。“弈秋”可能指的是古代围棋大师的名字,象征着深邃的思考或远大的目标。诗人似乎在问:谁会关心这些微小的昆虫的得失,就像不会关心那些志向远大的鸟类是否正在学习围棋的策略一样。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强调我们应该关注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融入了哲思的元素。诗人通过对斑鸠、蝴蝶和昆虫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同时,通过对比微小的昆虫和志向远大的鸟类的不同关注点,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告诉我们要关注更重要的事情,不要被琐碎的事物所困扰。这样的诗既有美感,也有启示作用。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