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望祭进士郑复初录事

已矣郑录事,功名与愿违。
须翘如插戟,体弱不胜衣。
白日长江去,青山何处归。
崇台三酹酒,目断雁南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凤凰台上悼念一位名叫郑复初的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成功者)所写。全诗情感真挚,通过简单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惋惜和怀念。

首联“已矣郑录事,功名与愿违”直接点明郑复初已经离世,他生前的抱负未能实现。“已矣”是古文中表示结束、完结的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完了”“结束了”,传达出深深的无奈和悲痛。

颔联“须翘如插戟,体弱不胜衣”用生动的比喻描绘郑复初的外貌:胡须翘起像插着的戟(古代兵器),但身体瘦弱到连衣服都撑不起来。这两句既写出了他的文人风骨,又暗示他可能因操劳或疾病而身体虚弱。

颈联“白日长江去,青山何处归”是诗中的名句,用自然景象比喻生命的消逝。“白日”象征生命的光辉,“长江”代表时间的流逝,而“青山”则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作者在问:你的灵魂将归于哪座青山?表达了对逝者灵魂安息的关切。

尾联“崇台三酹酒,目断雁南飞”写作者在凤凰台上三次洒酒祭奠,目送南飞的雁群直到看不见。古人认为大雁能传递思念,这里既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暗含“天人永隔”的哀伤。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平凡事物(胡须、衣服、江水、大雁)表达深刻情感,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作者的悲痛。
2. 通过对比手法(如“须翘”与“体弱”、“白日”与“青山”),强化了生命脆弱与精神坚韧的矛盾。
3. 最后洒酒望雁的场景极具画面感,让抽象的哀思变得具体可感。

这首诗告诉我们:即使功名未成,一个人的风骨与精神依然值得铭记。作者没有用华丽辞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最动人的人类共通情感——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与敬意。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