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笔架山,借景抒发了对科举考试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笔架山的主峰像一支直立的毛笔高耸入云,普通人难以企及。诗人站在山脚的墨池边,只能空自感叹。这里的"卓笔峰"和"临池"都是双关语,既指山景,又暗喻文房四宝中的笔和砚。
后两句抒情:诗人说这座山里本来就有珍贵的珊瑚笔架(暗指真正的才学),何必像打捞珊瑚那样,非要一次次地下网搜寻(比喻反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对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委婉批评,认为真正的人才本就在那里,不需要通过频繁考试来证明。
全诗妙在把自然景观和科举考试完美结合,用"笔架山"这个意象贯穿始终,既描绘了壮丽山景,又表达了读书人对功名的复杂心态,语言含蓄却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