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陈君竹圃

主人自种千头竹,手洗长竿结为屋。
层层苍翠作深帏,瑟瑟清风响寒玉。
湘云一片蔽晴空,卓午犹疑未晨旭。
炎炎赤日烧空时,凉阴四布无纤燠。
也知高兴比王猷,终日临轩面晴绿。
闭户常令俗驾回,扫榻时延清隐宿。
岂惟至贵等封侯,得此兼令人不俗。
世尘不到意殊清,肯厌常贫食无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陈竹圃的朋友,他亲手种植竹林、搭建竹屋的闲适生活,展现了远离尘嚣的高雅情趣。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竹屋的建造与环境(前四句) 诗人用"千头竹"形容竹子数量之多,"手洗长竿"说明主人亲力亲为。竹屋被层层翠竹环绕,清风吹过时竹叶沙沙作响,像寒玉碰撞的声音。这里用"寒玉"比喻竹子,既写出竹子的青翠色泽,又暗示其清凉特性。

2. 竹林的清凉效果(中间六句) 盛夏时节,茂密的竹叶像湘云般遮蔽烈日,正午时分也像清晨般凉爽。当外面烈日炎炎时,竹林里却清凉宜人。诗人联想到东晋爱竹名士王徽之(字子猷),说主人和他一样整日面对翠竹,怡然自得。

3. 主人的生活志趣(后六句) 竹屋主人闭门谢客,只接待清雅之士。诗人认为拥有这样的竹林比当王侯还珍贵,能让人脱俗。虽然生活清贫吃不上肉,但远离尘世的生活让心灵格外清净。

诗歌亮点: - 用"瑟瑟""寒玉"等词让读者仿佛听到竹叶声、感受到凉意 - 通过"赤日"与"凉阴"的对比,突出竹林的避暑效果 - 最后"食无肉"的典故化用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强调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

全诗赞美了友人清高淡泊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与竹为伴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