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在病榻上写下的感慨,主要表达了对当时文人圈子的失望和对前辈风骨的怀念。
前两句"海内连年丧老成,南伤秀水北新城"说的是这几年南北两地(秀水指浙江,新城指山东)不断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去世,让人伤感。这里用具体地名代指全国范围,说明这种人才凋零的现象很普遍。
三四句"读书自要师前辈,知己谁能托后生"直白地说:读书本来应该向前辈学习,但现在这些年轻后生里,谁能成为真正的知己呢?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文人的失望。
五六句"此段人情看烂熟,向来士习例相轻"更直接批评文人相轻的陋习,说这种互相看不起的风气他早就看透了,这是文人圈子的老毛病了。
最后两句"笑他江左衣冠族,誓墓区区为角声"用了个典故:东晋王羲之曾到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做官。作者讽刺现在江南那些所谓"衣冠望族",表面上学着古人发誓隐居,其实都是为了争名夺利("角声"比喻争斗),显得很虚伪。
全诗语言直白有力,像在跟朋友聊天发牢骚。作者通过对比古今文人的差别,既怀念前辈的风骨,又痛批当时文人虚伪做作、互相倾轧的风气。这种对现实的尖锐批评,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引起共鸣。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