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玉堂阴二首答篁墩学士 其二

采桑玉堂阴,阴浓树婆娑。一采不满筐,竟日能几何。

乃知富贵地,不及穷山阿。蚕成忽满眼,所得良亦多。

人言系家运,或者阴阳和。向非夙夜勤,岂恃叶与柯。

衣多必思寒,吾民本同科。欲将分蚕意,广被无偏颇。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采桑的场景,道出了富贵与贫苦的对比,以及勤劳的重要性。

开头描写在富贵人家的庭院(玉堂)采桑,桑树茂密,枝叶繁茂,但采了半天却不满一筐。这说明在看似优越的环境中,实际收获却很少。诗人由此感慨:富贵之地反而不如贫瘠的山野(穷山阿)实在。

接着笔锋一转,说只要勤劳,蚕茧也能丰收(蚕成忽满眼)。人们常说家运好坏是命中注定,但诗人认为关键在于日夜辛勤劳作(夙夜勤),不能只依赖桑树枝叶(叶与柯)这些外在条件。

最后诗人由养蚕联想到民生:衣服多了要想到还有人受冻,因为百姓本是同根生。他希望将养蚕的道理推广开来,让所有人都能公平受益(无偏颇)。

全诗通过日常农事,表达了"勤劳致富"和"天下大同"的思想。诗人用浅显的比喻说明:优越环境不如踏实劳动,同时提醒富贵者要心系百姓疾苦。这种将农事与人生哲理结合的手法,既亲切又深刻。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