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游别峰寺 其四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好静寻山去,山中笑佛忙。
不须杯珓祝,且證木樨香。
幢影摇春霭,钟声送夕阳。
匆匆下归棹,回首万峰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春日山寺之游的闲适与感悟,充满禅意和自然之美。

首联"好静寻山去,山中笑佛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为了寻找清净而进山,却发现寺庙里的佛像似乎也在"忙碌"——这个拟人化的"笑"字特别生动,让庄严的佛像突然有了人情味,暗示佛门净地也并非完全超脱尘世。

颔联"不须杯珓祝,且證木樨香"是说不需要用占卜器具来祈求什么,只需感受桂花(木樨)的香气就够了。这里体现了诗人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好。

颈联"幢影摇春霭,钟声送夕阳"勾勒出两幅动态画面:经幡在春日雾气中摇曳,寺钟声伴着夕阳余晖。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匆匆下归棹,回首万峰苍"写归程时的情景:匆匆乘船离开,回头望去只见苍茫群山。这个结尾很有画面感,"匆匆"与"回首"形成对比,暗示虽然游玩时间短暂,但山中景象已深印脑海,留下无限回味。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像用文字绘成的山水画。诗人没有刻意说理,而是通过具体的山寺景象,传递出淡泊宁静的心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来了就好好感受,走了就潇洒告别"的生活智慧,让现代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有时候,放下功利心单纯地欣赏当下,就是最好的修行。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