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抱一炼师短歌
道人昔在白鹤山,羽服朝真居上班。
道人今居蛟湖口,雨褐云巾事林亩。
东南连年飞战尘,羌独远引栖其神。
天地清宁本于一,得此以抱宁非真。
吁嗟世之人,跨马而逐鹿。
衮衮驰风波,僛僛触岩谷。
岂知静者为有馀,不矜不竞游玄虚。
攀花行吟石上雪,扫叶坐看林间书。
白家桥东水如练,几度相寻不相见。
珠林月出听箫声,松尾天灯落瑶殿。
我有远意千万重,会骑竹枝双青龙。
明年洞口桃花发,与子踏云潭上峰。
道人今居蛟湖口,雨褐云巾事林亩。
东南连年飞战尘,羌独远引栖其神。
天地清宁本于一,得此以抱宁非真。
吁嗟世之人,跨马而逐鹿。
衮衮驰风波,僛僛触岩谷。
岂知静者为有馀,不矜不竞游玄虚。
攀花行吟石上雪,扫叶坐看林间书。
白家桥东水如练,几度相寻不相见。
珠林月出听箫声,松尾天灯落瑶殿。
我有远意千万重,会骑竹枝双青龙。
明年洞口桃花发,与子踏云潭上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杨抱一)从喧嚣尘世归隐山林的生活,通过对比世俗的纷争与隐士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道家清静无为境界的向往。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道士的人生转变(前6句)
用"昔在/今居"的对比,展现道人从白鹤山(道教圣地)到蛟湖口的归隐轨迹。"羽服朝真"到"雨褐云巾"的衣着变化,暗示从正式修道转向田园生活。东南战乱中,唯独他能超脱世俗("羌独远引栖其神"),体现道家"清宁本于一"的哲学——万物本质归于宁静。
2. 世俗与隐逸的强烈对比(中间8句)
用"跨马逐鹿"比喻世人争名逐利,像无头苍蝇般在风波岩谷间碰撞。而隐士"静者为有馀"(静心者更富足),不争不抢地体悟玄妙之道:踩着积雪赏花吟诗,扫着落叶静读典籍。这种生活细节的描写,让修道生活显得具体可感。
3. 诗人与道士的神交(最后8句)
通过"白家桥""珠林月"等清幽景致,写诗人多次寻访不遇的遗憾。最后展开浪漫想象:要骑着竹枝变的青龙,等明年桃花开时,与道人共登云峰。这里的"双青龙""踏云"充满道教神话色彩,把隐逸生活诗化成仙境。
全诗魅力在于:
- 用"攀花扫叶"等日常画面,让玄妙的修道生活接地气
- "跨马逐鹿"的比喻让说理生动不枯燥
- 结尾的奇幻想象给隐居生活披上浪漫色彩
- 通过动静对比,让人自然感受到宁静生活的可贵
本质上,这是首"劝人看开"的诗,用道士的逍遥反衬世俗的狼狈,告诉读者:放下无谓争夺,自然能获得内心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