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文石校经图小影

人生任天机,至理靡不通。
静观群动息,冰雪澄其胸。
读书观大略,精力穿苍穹。
久之神悟澈,运用嘻无穷。
玉溪学獭祭,彭城工雕龙。
挦扯章句间,毋乃愧称雄。
君负奇特才,矫若挺长松。
弱龄破万卷,谈笑座生风。
摇笔起山岳,突兀撑晴空。
业邃勤自韬,随意图其踪。
有画不必展,有书姑弗攻。
卷石可徙倚,草色方青葱。
顺时适至性,怀抱方惺忪。
仿佛王逸少,啸傲会稽东。
又如诸葛子,抱膝吟隆中。
或方黄叔度,或拟郭林宗。
我独摅臆断,纯仁忠彦同。
会心不在远,相对双梧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形象,赞美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学问修养。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四句讲人生哲理:顺应自然规律("任天机"),真理就能通达。静心观察万物,内心就会像冰雪一样清澈纯净。这是对主人公人生态度的总括。

中间部分具体描写这位学者的特点:
- 读书方法独特:不钻牛角尖,而是把握精髓("观大略"),精力能穿透天地。
- 学问境界高:长期积累后达到通透领悟("神悟澈"),运用起来灵活自如。
- 对比批评两种不良学风:像李商隐那样堆砌典故("獭祭"),或像刘勰那样过分雕琢("雕龙"),都是拘泥字句的表现。

接着用生动比喻赞美主人公:
- 像挺拔的青松,少年时就读破万卷书,谈吐不凡。
- 文笔雄健如高山拔地而起,学问深厚却低调内敛。

后段描写他的闲适生活:
- 随心所欲地读书作画,倚着石头赏青草,顺应天性享受闲适。
- 将他比作历史名人:像王羲之在会稽逍遥,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又像东汉名士黄宪、郭泰。

最后两句点题:诗人认为这位学者最像宋代贤臣范纯仁(忠彦),与梧桐树相对而立,象征高洁品格。

全诗通过丰富比喻和历史典故,塑造了一个学问精深、品格高洁的学者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将深厚学问与闲适生活完美结合的人生态度,既有"摇笔起山岳"的才情,又有"卷石可徙倚"的淡泊,展现了传统文人的理想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