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江边枫树林在暮色中显得黯淡,让人联想到屈原和宋玉这两位古代文人的悲伤。屈原和宋玉都是楚国著名文人,他们的作品充满忧国忧民之情,这里用他们来暗示诗人自己内心的伤感。
接下来四句进一步描写秋天的凄凉景象:树木凋零、诗人憔悴,古往今来这个季节总是让人伤感,连登高望远都提不起兴致。"水天楼阁"可能是实景,也可能象征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但现在已经让人感到厌倦。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嘲:我虽然像屈原一样流落他乡(楚客指屈原),却没有他那样的才华写出好文章,只能在寒冷的城中听着傍晚的捣衣声暗自伤心。"肠断"二字特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整首诗通过秋天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失意、才华无处施展的苦闷。诗人借古喻今,用屈原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语言含蓄但情感深沉,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忧郁和无奈。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