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李中吉的监军赴任边关的场景,既展现了边塞的壮阔苍凉,又暗含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
前两句"督府监军重,清时握节荣"直接点明李中吉身份重要——他是朝廷派往边防重地的监军,手握代表皇权的符节,在太平年代能担此重任是种荣耀。这里用"清时"暗示当时边境相对安定。
中间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勾勒边关景象:连绵的云团环抱着汉代遗留的军事堡垒("汉垒"),残月低垂时边防士兵已收起兵器休息("偃边兵")。戍守的烽火台雾气缭绕如渔人敲打的梆子声层层叠叠("戍雾渔挝叠"),大路上使者的车盖("鹤盖")被风吹得平平展展。这些意象既雄浑又苍凉,云、月、雾、风等元素共同营造出边塞特有的壮美与孤寂。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用劝慰的语气说:虽然暑热难行,但等你到了河朔(北方边境)驻地,就能和将士们痛快饮酒了("飞觥"指快速传递酒杯)。这里用"不应烦"化解了边塞艰苦的负面情绪,转而突出豪迈的军营生活,既是对友人的鼓励,也暗含对其建功立业的期待。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严肃的军事使命与生动的自然景观相结合,既不失朝廷使节的庄重,又充满边地特有的豪情,最后落在饮酒场景上,举重若轻地完成了从送别到祝福的情感升华。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