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行
三月出关行,四月到辽住。
住辽不逾时,又向铁岭去。
铁岭去辽百馀里,风景萧萧有如此。
我欲为家家易成,乱草和沙砌寒水。
水自滔滔出混同,洪涛万里天行风。
风高山苦不成望,连云部落冰霜中。
日暮无依投店宿,店主愁颜向余嘱。
连日狂飙禁作炊,晚餐只有前朝粥。
住辽不逾时,又向铁岭去。
铁岭去辽百馀里,风景萧萧有如此。
我欲为家家易成,乱草和沙砌寒水。
水自滔滔出混同,洪涛万里天行风。
风高山苦不成望,连云部落冰霜中。
日暮无依投店宿,店主愁颜向余嘱。
连日狂飙禁作炊,晚餐只有前朝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东北边关艰苦跋涉的见闻,充满了苍凉感和生活实感。
开头四句用简单的时间顺序交代行程:三月出发,四月到辽阳,没多久又赶往铁岭。这种流水账式的写法反而让人感受到旅途的奔波劳顿。
"铁岭去辽百馀里"开始具体描写铁岭风光。诗人用"萧萧"形容风景,这个词常用来形容风声或落叶声,暗示这里荒凉萧条。他想在这里安家,却发现只能用乱草和泥沙在寒水边搭房子,说明环境极其艰苦。
接着描写混同江(今松花江)的壮观景象:波涛汹涌,狂风呼啸。但这样的自然奇观下,却是"连云部落冰霜中"——连绵的村落被冰霜覆盖,暗示百姓生活的艰难。
最后四句转到投宿经历最打动人。疲惫的旅人找到客栈,店主却愁眉苦脸地说:连日大风无法生火做饭,只有前天剩下的冷粥。这个细节既展现边关生活的困顿,又透露出普通百姓的淳朴——即便自己困难,仍尽力招待客人。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白描手法拍纪录片:赶路、看景、投宿,每个画面都透着刺骨的寒意。诗人通过自己的眼睛,把边关百姓在苦寒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状态真实记录下来,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实况。最难得的是,诗中没有任何抱怨,只是平静地呈现所见所闻,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