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短帽轻盈出晚峦,儿童夹道竞来看。
老夫何足惊人眼,为有猿猴把钓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场景,读起来轻松有趣又耐人寻味。

前两句像拍电影一样:一个戴着轻便短帽的老人从傍晚的山间走出来,村里的孩子们争先恐后跑来看热闹。这里"竞来看"三个字特别生动,让人仿佛听见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嬉闹声。

后两句是老人的内心独白:他自嘲说我这老头子有什么好看的呀?原来吸引孩子们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身边带着的会钓鱼的猴子。这个转折特别妙,就像现在突然发现身边普通老人其实是个抖音网红一样让人会心一笑。

全诗最精彩的就是最后"猿猴把钓竿"这个画面。会钓鱼的猴子本身就够稀奇了,诗人偏偏不直接写猴子钓鱼,而用"把钓竿"这样含蓄的表达,给人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写法既保留了传统诗歌的韵味,又充满了生活幽默感。

整首诗通过老人、孩子、猴子这三个元素,展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用最平常的事物,写出了最不平常的趣味,让人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藏着惊喜。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