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王才元在清净白日里相会、共同登高赏景的雅致场景,展现了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与超脱尘俗的情怀。
首联"清昼高轩过,岩高得共攀"用白描手法,写友人造访后一起登山。白日清朗、车驾华贵的画面,暗示二人身份不凡;"共攀"则体现志趣相投的默契。
中间两联通过空间对比凸显意境:颔联"虾须(帘子)深梵阁,豹尾(仪仗)静尘寰"将禅寺的幽深与世俗的喧嚣对举,暗喻二人虽身处高位(豹尾指权贵仪仗)却能保持心境澄明。颈联"词吐三江水,胸开九梦山"用夸张比喻,赞美友人文思如江河奔涌,胸襟似群山开阔,展现其才华与气度。
尾联"杯行不知夜,留月伴公还"最显妙趣:二人饮酒畅谈竟忘了时间,索性留下明月作伴归去。这里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尽欢聚忘形的陶醉,又用"留月"的奇想赋予寻常夜归以诗意浪漫。
全诗以"清昼"起、"夜月"结,时间流转自然;通过车驾、山岩、梵阁、江河等意象堆叠,在有限篇幅中构建出广阔的空间层次。最动人处在于通过外在景物描写,传递出文人雅士精神相通的深厚情谊与淡泊名利的超然姿态。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