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理义悦心

刍豢膏粱嗜不休,悦心之乐孰能求。
倘知礼义真滋味,陋巷箪瓢岂足忧。

现代解析

这首《孟子 理义悦心》用对比手法讲了一个现代人也容易理解的道理: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哪个更值得追求?

前两句说,整天沉迷于大鱼大肉(刍豢膏粱)这些美味,表面快乐却永远填不满欲望。就像现代人不断追求更贵的手机、更豪华的房子,但获得后很快又觉得不满足。

后两句笔锋一转:如果真正体会到"礼义"带来的精神满足(比如帮助他人的快乐、坚持原则的自豪),那么就算住在破巷子(陋巷)用破碗吃饭(箪瓢),内心也不会焦虑。就像现在有些人选择简单生活,反而比拼命赚钱的人活得更踏实。

全诗最妙的是把"礼义"比作"真滋味",把道德追求说得像美食一样诱人。它不是在说教"你要做好人",而是告诉你:道德不是苦差事,实践道德时内心的安宁快乐,比山珍海味更让人满足。这种快乐,才是真正高级的"享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