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在喧闹的官场生活中,渴望寻找一片清净之地的心情。
开头两句说诗人想整理西边的书房,因为实在受不了外面喧嚣的尘世。这里的"尘境"既指真实的灰尘,也暗喻官场的纷扰。
中间四句描写诗人在整理时意外发现的美好:挖开地面闻到幽香,凿开石头看见青竹。闲暇时写写诗,独自静静地欣赏这些细微的美好。这些描写很有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忙碌之余,突然被这些自然之美打动的场景。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偶然找到这样惬意的地方,能暂时放下官场的烦恼,但不知道这样的公务生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公门何日了"这句话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用简单的日常场景,表达了古代文人在仕途与隐逸之间的内心矛盾。诗人通过描写整理书房时的小确幸,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疲惫,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