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失眠的人,内心充满复杂情绪的画面。
第一句“无眠辗转听更残”,直接点出主人公整夜辗转难眠,听着更鼓声直到天亮,暗示他心事重重。
第二句“心绪如丝起万端”,用“如丝”比喻纷乱的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说明他内心充满各种忧虑和烦恼。
第三、四句写身边人的状态:小童在煎药炉边睡着了,妻子在灯下缝补衣物抵御寒冷。这两句看似平静,却透露出生活的艰辛——家里可能有人生病(煎药),妻子熬夜劳作(纫寒),更衬托出主人公的忧心忡忡。
第五、六句转向环境描写:香炉里的火灭了,但余香还在;蟋蟀(促织)的鸣叫仿佛在催促秋天到来,让人感到衣衫单薄、寒意渐浓。这里用“香犹婉”和“袂怯单”的细腻描写,烘托出秋夜的寂寥和主人公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是情感的升华:主人公希望自己能像北宋哲学家邵雍(康节)那样豁达,用智慧看待人生。但他发现,自己此刻的愁绪和普通人并无不同——再高的境界,也难逃人间冷暖。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真实感——不刻意渲染悲伤,而是通过生活细节(煎药、缝衣、蟋蟀声)让读者感受到平凡人的忧愁。
2. 矛盾感——主人公渴望超脱(向往邵雍的境界),却又承认自己无法摆脱世俗情感,这种挣扎让人共鸣。
3. 画面感——从失眠到听更鼓,从看家人到闻余香,层层递进,像一部深夜纪录片,安静却有力量。
本质上,这首诗讲的是:再理性的人,在寒冷的秋夜里,也会被生活琐碎和孤独感打败。这种“人人皆有脆弱时刻”的坦诚,正是打动人的关键。
陈起
陈起,字辅圣,沅江(今属湖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历知宁乡、秭归、湘乡、萍乡等县(清嘉庆《沅江县志》卷二五)。嘉祐间为永州通判(清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