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以五诗于是阳明子作八咏以答之 其三 (赴谪诗。正德丁卯年赴谪贵阳龙场驿作)

洙泗流浸微,伊洛仅如线。
后来三四公,瑕瑜未相掩。
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远。
屡兴还屡仆,惴息几不免。
道逢同心人,秉节倡予敢。
力争毫釐间,万里或可勉。
风波忽相失,言之泪徒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被贬官去贵州龙场驿的路上写的,表达了他对儒家道统传承的忧思和自己追求真理的坎坷历程。

诗中首先用比喻说儒家正统思想(洙泗代表孔子思想,伊洛代表程朱理学)像细线一样微弱,后来几位理学大家(三四公)的思想也各有优缺点。这里王阳明在反思儒家思想传承中的问题。

接着他自嘲像瘸腿的人(跛蹩)还想走远路,形容自己不自量力地追求圣贤之道,多次尝试又多次失败,差点坚持不下去。"道逢同心人"是说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互相鼓励,在细微之处(毫釐)争论真理,相信只要坚持,万里之遥也能到达。

最后"风波忽相失"指与知己被迫分离,说到这些往事只能流泪。整首诗充满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困境中的孤独与坚持,既有对思想传承的忧虑,也有在逆境中不放弃的执着,读来令人感动。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