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泰泉先生还朝时有宫詹之召
地控重溟胜,山雄五岭蟠。钟灵生间气,早岁直金銮。
紬史曾成草,披书半是兰。师模归胄监,华重陟储端。
恭拜韦贤诏,新弹贡禹冠。瑶山迎紫翠,少海挹波澜。
鹤禁春将晓,龙楼雪尚寒。东朝尊四辅,青殿领千官。
琐闼含毫入,琼条插羽抟。承华锵剑舄,翊善肃鹓鸾。
礼乐卿云缦,恩慈湛露漙。殊阶优左相,旧学得甘盘。
凤沼天应近,鹏霄路不难。格天吾道泰,扈圣万方欢。
此日攀征骑,无由奉讲坛。衣冠陪祖帐,旌旆出江干。
日月逢休运,风云滞弱翰。天涯瞻望处,北斗是长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送别老师泰泉先生(黄佐)回京任职时写的,充满了对老师的敬仰和对仕途的期许。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赞美老师的家乡和才华
前四句说泰泉先生的家乡在岭南(今广东一带),那里山海壮丽、人杰地灵。他年轻时就在朝廷(金銮殿)担任要职,才华横溢。
2. 回顾老师的成就
中间部分提到老师曾参与编修史书(紬史)、饱读诗书(披书),学问深厚。后来被选为太子老师(师模归胄监),地位尊贵。诗中用"韦贤""贡禹"两位汉代名臣比喻他,说明他像古代贤臣一样受皇帝重用。
3. 描写宫廷气象
用"瑶山""少海""鹤禁""龙楼"等华丽词汇描绘皇宫景象,暗示老师即将回到权力中心。提到"东朝""青殿"(太子居所),强调老师将辅佐太子,统领百官。
4. 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说老师像大鹏鸟一样即将高飞(鹏霄路不难),他的治国理念(吾道)会得到认可,天下人都会欢欣(万方欢)。这里暗含对老师政治抱负的支持。
5. 结尾抒发不舍之情
最后写送别场景:学生拉着老师的马鞍(攀征骑),遗憾不能再听他讲课。大家穿着礼服(衣冠)在江边设宴送行,目送老师的车队(旌旆)远去。虽然老师要去长安(代指北京),但学生仍会遥望北方思念他。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大量典故(如韦贤、贡禹、甘盘等)赞美老师的德行,但通过"鹏霄""北斗"等比喻让赞美不显枯燥。
- 对宫廷的描写既华丽又含蓄,比如"龙楼雪尚寒"暗示高位虽荣但责任重大。
- 结尾的送别场景非常生动,江边送行、遥望长安的画面能让读者感受到师生情深。
普通人可以这样理解:
这就像学生给即将调任中央的恩师写的一封"升级版告别信",既夸老师家乡好、学问高、前途光明,又偷偷说"我会想您的"。只不过古人写得更文雅,用山海、大鹏、皇宫这些意象来代替直白的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