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春初泛西湖
拨棹中流,来寻旧梦,山痕略有烟遮。
细雨长堤,三年不踏杨花。
低枝便向东风转,到青时、我已天涯。
待归来,怕又啼莺,换了栖鸦。
堪他绰约双鬟女,坐邻船背影,泥唱琵琶。
知否愁侬,年年久厌离家。
要拚一醉无人劝,便听歌、豪兴都差。
且回舟,好趁城阴,日未西斜。
细雨长堤,三年不踏杨花。
低枝便向东风转,到青时、我已天涯。
待归来,怕又啼莺,换了栖鸦。
堪他绰约双鬟女,坐邻船背影,泥唱琵琶。
知否愁侬,年年久厌离家。
要拚一醉无人劝,便听歌、豪兴都差。
且回舟,好趁城阴,日未西斜。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春天初到西湖泛舟时的复杂心情,像一篇细腻的旅行日记夹杂着人生感慨。
上片开头像电影镜头:划船到湖中央,想找回过去的记忆,但远山被薄雾遮挡,暗示回忆已模糊。提到三年没看过西湖堤岸的杨花飘絮,突然发现柳枝已经转向春风发新芽——等它全绿时,自己又要远行。这种"刚回来就要离开"的无奈,就像现代人假期没结束就担心上班的心情。
下片更有意思:邻船坐着梳双髻的弹琵琶姑娘,只给背影不露脸。作者内心戏十足:"你知不知道你的歌声让我更想家?"想借酒消愁却没人陪饮,听歌也提不起劲,最后索性调转船头——趁着太阳还没落山,城墙阴影还能指引回家的路。这种"玩不尽兴干脆回家"的举动,特别真实。
全词妙在把旅行中的小细节(山雾、柳枝、邻船姑娘)都变成情绪触发器,既有"近乡情更怯"的忐忑,又有"成年人的孤独"。最后选择在天黑前回家,像极了我们纠结时突然做出的务实决定,充满生活智慧。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