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五首其三·夏后氏

景命还将伯益传,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大禹传位给儿子启而非功臣伯益的历史故事,用现代视角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句"景命还将伯益传"说大禹原本打算按传统禅让制传位给治水功臣伯益。这里的"景命"指上天的旨意,暗示禅让是当时的正统做法。

第二句"九川功大若为迁"提到伯益治水功劳巨大(九川代指治水工程),但"若为迁"暗示这种功劳反而成了传位的阻碍——功劳太大可能威胁新君,就像现代职场功高震主的现象。

第三四句是核心反转:百姓最终拥戴禹的儿子启("吾君子"),表面看是启更贤明,但"岂是当时不让贤"用反问语气点破真相——不是伯益不够贤能,而是权力传承的潜规则(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已经开始运作。

诗人用看似歌颂启贤明的表面文字,实际揭露了历史权力交接中的现实逻辑:当个人功劳威胁到权力继承体系时,"贤能"反而会成为被淘汰的理由。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含蓄揭示,正是古典诗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独特魅力。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