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暮春景象,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公务束缚、纵情山水的愿望。
前四句写景:夜雨过后天气放晴,春天已接近尾声,百花凋零但田野仍飘着余香。诗人联想到孔子和弟子在沂水边沐浴求雨的典故("舞雩同沂上"),又提到像古人一样在洛阳水边饮酒祈福("饮禊似洛阳"),展现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中间两句写新变化:听说新建的花园挖了宽阔的池塘("新圃穿沼阔"),涨水的江面终于可以放心行船("涨江放舟长"),透露出对新鲜事物的欣喜。
最后两句抒情:近年来被繁琐的公文缠身("簿领萦人甚"),多么希望能和朋友一起醉心山水("相随入醉乡")。这里的"醉乡"既指饮酒,也暗喻远离俗务的理想境界。
全诗用清新的笔调,将暮春景致与人生感慨自然融合,最后落在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上,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特别是"众花飘尽野犹香"一句,既写实景又暗含哲理,暗示繁华虽逝但美好永存。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