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赏花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文人雅趣的交融。
前两句用桃花和兰花起兴——鲜红的桃花让人联想到圣人的智慧,浓郁的兰香仿佛贤者的才德。这里用花比喻人的高尚品格。
中间部分生动刻画了赏花细节:花瓣像女子脸上的胭脂般娇艳,却不如自然天成;繁花似锦的景色激发诗兴,明媚的春光仿佛在怂恿友人纵情欢乐。诗人用"斲冰"(雕冰)比喻刻意雕琢不如自然之美,用"嗾狂朋"(唆使朋友疯狂)拟人化地表现春光的感染力。
最后两句转入抒情:在花下饮酒奏乐,黑发间已见银丝(黳蓬鬓),醉眼朦胧中连酒杯上的凸纹都看成冰雹。这里透露出及时行乐又带点感伤的情调——在绚烂春光中,诗人既沉醉又隐约感到时光易逝。
全诗就像一幅工笔重彩的春日行乐图:有桃红兰香的视觉嗅觉体验,有诗酒歌舞的社交场景,最后落在"美好易逝"的人生感悟上。诗人用大量精巧比喻(如胭脂喻花色、冰雹喻杯纹)和通感手法(如春光"唆使"人),让寻常的赏花活动显得格外鲜活有趣。
苏籀
(1091—?)眉州眉山人,字仲滋。苏迟子。事亲孝,仅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九年,未尝去侧。以祖荫官陕州仪曹,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请祠归,卒年七十余。以文学见知于晁说之、洪炎等人。有《栾城遗言》、《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