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晨山寺的清新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和禅意。
前两句写诗人夜宿山寺、清晨出发的场景:雨夜里躺在灵峰寺的竹床上休息,天一亮就穿着木屐来到云堂(可能是寺院讲经的地方)。这里"屐齿"这个细节特别生动,让人仿佛听见木屐踩在石板路上的声音。
中间四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雨后山景:门前新涨满的溪水,石头上随风飘来的青草香,山间回荡的钟声,还有屋顶未化的积雪。这些描写调动了听觉(钟声)、嗅觉(草香)、视觉(溪水、雪瓦)等多种感官,让读者身临其境。特别是"山抱钟声圆不散"这句,用"抱"字把钟声在山谷回荡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是幽默的调侃:诗人对寺院的理公和尚说,别怪我写诗打扰你,今天同行的都姓"汤"(可能指同游者都爱喝汤,或暗指沐浴佛法的意思)。这个结尾让整首诗在清净中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短视频:从夜宿到晨行,从雨声到钟声,最后定格在诗人与和尚的玩笑话上。没有刻意说理,但字里行间透着山居生活的闲适和对自然的喜爱。
杨蟠
章安人,字公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密、和二州推官。诗为欧阳修所称。苏轼知杭州,蟠通判州事,与轼唱酬甚多。历知寿州卒。平生为诗数千篇,号《章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