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其二十四 筼筜谷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文与可的一首诗,讲述的是文与可的家园——洋川园池的美景和文与可对竹子的喜爱。我们来一步步分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第一句:“汉川修竹贱如蓬”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汉川(这里指的是文与可的家乡四川)的竹子非常常见,就像普通的蓬草一样,不值钱。
- 通过这句话,苏轼表达了竹子在文与可眼中是多么普通、随处可见。

2. 第二句:“斤斧何曾赦箨龙”
- 这里,“斤斧”指的是砍伐竹子的工具,“箨龙”是指竹笋,因为竹笋外层的笋壳像龙的鳞片。
- 诗句的意思是,虽然人们要砍伐竹子,但连竹笋都不放过。
- 通过这个细节,苏轼暗示了人们为了利益,对自然的破坏甚至到了连新生的竹笋都不放过的地步。

3. 第三句:“料得清贫馋太守”
- 这句诗的意思是,苏轼猜想,文与可作为太守虽然生活清贫,但是由于对竹子的喜爱,就连身边的人也常常会被竹笋的美味所诱惑。
- 苏轼这里巧妙地用了“清贫馋”这三个字,既表达了对文与可身份和生活的状态的描述,又暗含着他对于竹子的喜爱。

4. 第四句:“渭滨千亩在胸中”
- “渭滨”指的是周文王姜太公隐居的地方,这里用“渭滨千亩”象征竹子广袤无边的形象。
- “在胸中”说明文与可对竹子的喜爱和了解已经深入骨髓,几乎可以想象出渭滨广袤的竹林。
- 这句话描绘了文与可心中对竹子的热爱,展现了他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自然界的深厚感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联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文与可对竹子的无限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