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试述怀
少小习章句,朝夕亲笔研。
词场十度游,终迷五色线。
行行预计偕,迢迢入畿甸。
皇畿本佳丽,瑞霭郁葱茜。
五城十二楼,紫陌韶华遍。
披褐朝至尊,复道随群彦。
步趋白玉阶,日射黄金殿。
螭头绕炉烟,雉尾开宫扇。
操笔陈芜词,来上宸旒献。
虽非仲舒策,不待常何荐。
但愿纳刍荛,自忘草茆贱。
词场十度游,终迷五色线。
行行预计偕,迢迢入畿甸。
皇畿本佳丽,瑞霭郁葱茜。
五城十二楼,紫陌韶华遍。
披褐朝至尊,复道随群彦。
步趋白玉阶,日射黄金殿。
螭头绕炉烟,雉尾开宫扇。
操笔陈芜词,来上宸旒献。
虽非仲舒策,不待常何荐。
但愿纳刍荛,自忘草茆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故事,用第一人称生动展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奋斗历程和复杂心态。
开篇八句像快进的电影镜头:从小苦读诗书→连续十次赶考→终于进京赴考→被首都繁华震撼。这里"五色线"的比喻特别形象,形容考试题目像五彩丝线一样让人眼花缭乱,暗示科举之路的艰难。
中间八句把皇宫面试的场景写得像VR体验:穿着粗布衣走在白玉台阶上,阳光把金殿照得发亮,香炉飘着烟,宫女摇着羽毛扇。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当时的场景,能感受到主人公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
最后六句揭晓考试结果:虽然文章不如董仲舒的策论精彩,但不用靠权贵推荐就成功了。最打动人的是结尾两句——"就算我的建议像喂马的草料一样粗浅,只要皇上肯采纳,我就忘记自己出身草野了"。这种既自豪又谦卑的矛盾心理,正是古代寒门学子最真实的写照。
全诗就像一篇古代"学霸日记",没有堆砌典故,而是用"十次赶考""粗布衣见皇帝"这些具体经历,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科举制度既给普通人上升机会,又让他们对皇权充满敬畏。那些金光闪闪的宫殿描写,恰恰反衬出寒门学子逆袭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