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风声惊醒的夜晚,诗人内心无法平静,最终起身赏月的情景。
第一句"隔村如许夜潮风"用潮水般的风声开场,隔着村庄都能听到如此猛烈的夜风,说明风声确实很大。第二句"能到重帏密掩中"说这风声穿透了层层叠叠的帷帐,传到室内,可见风力之强。
后两句写诗人的反应。"静里寸心收不住"是说在这样安静的夜里,诗人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起看山月照疏桐"是最终的行动:干脆起身去看月光照耀下的梧桐树。这里的"疏桐"指枝叶稀疏的梧桐,月光可以透过枝叶洒落下来,画面很美。
整首诗妙在:
1. 用"夜潮"形容风声,既写出风的猛烈,又暗含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2. 从听到风声,到内心波动,再到起身看月,层层递进很自然
3. 最后月光梧桐的画面,让整夜的躁动归于宁静,形成巧妙对比
诗人通过这个不眠之夜,写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面对美景时内心的触动。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但写得很有韵味。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