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当时一些年轻人追求表面学问却不求甚解的现象。
前两句描写一个喜欢高谈阔论的年轻人:他手里拿着麈尾(类似拂尘的谈玄道具),整天谈论玄学,像战国邹衍那样夸夸其谈("雕龙"指华丽的言辞),又像公孙衍那样空谈天道。这里用两个历史人物作比,突出这个年轻人只会模仿古人说大话。
后两句直接批评:这人就像未开悟的野狐(佛教比喻未得真谛的修行者),明明有珍贵的佛经(金函)不认真研读,却跑去学那些逃避现实的禅修。诗人用"逃禅"这个词特别犀利,指出这类人不是真修行,只是用禅宗当借口逃避真正的学习。
全诗像一幅漫画,活画出那些附庸风雅、故作高深的伪学者形象。诗人反对空谈,主张踏实学习,这种批判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现实意义——那些追逐表面功夫而不求真知的现象,在任何时代都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