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于忠肃公墓

甲光鳞鳞白日惨,土木之变人丧胆。
举朝缩颈占天星,力排众议公独敢。
根本一动大势去,言南迁者吾当斩。
此是乾坤何等时,安危乃以一身支。
威行片纸出军府,千里万里风霆驰。
摧残大敌定社稷,金瓯无缺天子归。
天子归来群小昵,亨等意耳辨奚益。
不惜身随天柱倾,自有奇勋贯金石。
呜呼,先知其柱,朕心怜其忠,崇祠嶪嶪铭旌功。
祇今穹碑蚀残龙凤字,犹来披榛剥藓寻幽宫帝。
三台山下悲风起,翁仲无言石麟峙。
回首栖霞一样冤,湖南湖北风烟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代名臣于谦(谥号"忠肃")的故事,用悲壮的笔调歌颂了他的忠诚与担当。

开篇用"甲光鳞鳞白日惨"描绘战争阴云,引出"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的国难)。当时满朝文武吓得不敢出声,只有于谦敢站出来反对南迁,说"言南迁者吾当斩",用强硬态度稳住了局势。中间部分写他运筹帷幄,用军令文书("片纸")调动千里之外的军队,最终击退敌人迎回皇帝,保全了国家("金瓯无缺")。

但功高震主的于谦最终被小人陷害。诗中"群小昵"指皇帝听信谗言,"天柱倾"比喻忠臣遇害。后人在三台山下为他建祠立碑,如今虽然碑文字迹模糊("蚀残龙凤字"),但人们仍会拨开杂草来凭吊。结尾用"翁仲无言"(石像沉默)、"栖霞冤"(岳飞冤案)作对比,暗示忠臣悲剧在历史中不断重演。

全诗最动人的是塑造了一个"明知会死仍要担当"的英雄形象。就像用"大厦将倾时独自撑住房梁"的比喻,写出了于谦在国家危难时"以一人之力扛起天下安危"的壮烈。最后荒草丛中的残碑与无言石像,更让这种悲壮穿越时空,引发读者对忠义精神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