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驿

题诗洒墨江东驿,笔力犹能挽怒涛。
飞骑将军朝出猎,打门县吏夜催徭。
天高路远心如水,夜永愁多独过桥。
却忆玉堂诸学士,凤池东畔佩声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出差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不同场景,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京城同僚的思念。

开头两句写作者在驿站题诗,用"笔力挽怒涛"的夸张手法,暗示自己虽然身处地方,但仍有报国的豪情。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白天看到将军打猎的威风,晚上却遇到县吏催逼百姓服劳役的凶悍,揭示了地方官吏欺压百姓的现实。随后两句直接抒发心情:在这偏远之地,虽然心怀坦荡,但长夜漫漫独自过桥时,仍感到深深的忧愁。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想起京城翰林院的同事们,用"凤池""佩声"这些富贵意象,反衬出自己此刻的孤寂。全诗最妙的是用"佩声遥"这个细节,既让人联想到京城同僚玉佩叮当的优雅生活,又暗示自己与他们的距离之远,把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刻。

诗人通过地方与京城、白天与黑夜、豪情与愁绪的多重对比,展现了一个有抱负的官员在出差途中复杂的心境,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同僚的怀念,更有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