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漂泊异乡、病重垂危的僧人形象,充满孤寂与超脱的意境。
前两句"云水绝归路,来时风送船"用云水阻隔的画面,暗示僧人已无法回到故乡,只能回忆当初顺风而来的情景。这种对比凸显出他此刻的孤独无依。
中间四句刻画僧人的病中状态:他不再谈论身后事("不言身后事"),只是静坐参禅("犹坐病中禅"),昏暗的墙壁映着灯影("深壁藏灯影"),空荡的窗口飘出艾草熏烟("空窗出艾烟")。这些细节既写实又富有禅意,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僧人面对死亡的平静与超然。
最后两句"已无乡土信,起塔寺门前"点明结局:僧人收不到家乡的音信,最终在寺门前建起埋葬他的佛塔。这个结尾含蓄而深刻,塔既是死亡的象征,也暗示着精神的永恒。
全诗用简练的白描手法,通过"病僧"这个特殊视角,探讨了生命、漂泊与归宿的永恒命题。诗中没有任何直接抒情,但每个意象都饱含情感,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看破生死却又带着人间温情的复杂心境,这正是唐诗"意在言外"的独特魅力。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