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送别的画面,充满离愁别绪。
开头两句"鸡鸣海气白,驱马临长陌":天刚亮,鸡叫声中,海面雾气朦胧,诗人骑马来到长长的道路上。这里用"海气白"营造出清晨朦胧的氛围,暗示离别时刻的惆怅。
"远树带鸣蝉,孤城对行客":远处的树上蝉鸣不断,孤独的城池面对着即将远行的友人。蝉鸣增添了夏日的燥热感,也暗示离别的不舍;"孤城"更强化了孤独的氛围。
"蓬累我萧然,萍流子何适":诗人说自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茫然无措,而友人则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不知去向何方。这两句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离别时双方的心境。
最后两句"相送独销魂,青山澹寒色":送别时黯然神伤,远处的青山笼罩在淡淡的寒色中。这里的"销魂"指极度悲伤,"澹寒色"则用景物烘托出内心的凄凉。
全诗通过清晨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离别的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难过,而是用"海气白"、"鸣蝉"、"孤城"、"蓬草"、"浮萍"、"青山寒色"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那份不舍和忧愁。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诗歌更有感染力,也让离别的情感更加真实动人。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