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歌

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
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
银鞍玉镫黄金辔,广路长鸣增意气。
富平公子韩王孙,求买倾家不知贵。
芙蓉高阙北向开,金印紫绶从天来。
路人回首无所见,流风瞥过惊浮埃。
如何弃置归皂栈,踠足垂头困羁绊。
精神惨澹筋骨羸,举目双睛犹璀璨。
伏波马式今已无,子阿肉腐骨久枯。
举世无人相骐骥,憔悴不与驽骀殊。
神兵淬砺精芒在,宝鉴游尘肯终晦。
君今鬋剔被鸣鸾,尚能腾踏昆崙外。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天马为象征,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才被埋没又重获新生的故事。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先夸赞天马的血统高贵(大宛汗血马、青海龙种马),说这种神马以前只在古画里见过,没想到现实中真的存在。接着描写它披金戴银的威风模样,连富家公子倾家荡产都买不起,突出天马的珍贵。

中间笔锋一转,说这天马虽然被朝廷重用(金印紫绶指高官),但转眼就像一阵风似的消失了。后来被发现沦落到马厩里,腿脚受伤、垂头丧气,虽然眼睛还有神采,但身体已十分虚弱。这里用天马比喻怀才不遇的人,就像东汉伏波将军的马术失传了一样,世上再没人能识别千里马,让骏马变得和劣马没区别。

最后出现转机:就像宝剑再锋利也需要打磨,宝镜蒙尘终会重亮。现在有人为天马修剪鬃毛、佩戴鸾铃(象征重新被赏识),它又能重新驰骋昆仑山了。这里传递出积极信号——真正的人才终会等到发光的机会。

全诗用马喻人,生动展现了人才从被发现到被埋没,最后重获重用的过程。最打动人心的两点:一是对落魄天才"眼睛仍有光彩"的细节描写,二是结尾传递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信念。这种借物言志的手法,让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坚守希望的决心都显得格外有力。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