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騃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薰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端午节,但作者不走寻常路,没有写热闹的龙舟粽子,而是用特别的角度展现了一个文人眼中的端午。
上片开头说端午习俗源自荆楚之地(湖北湖南一带),此时江城的梅花谢了,水藻茂盛,正是盛夏。但作者觉得插艾草、挂符咒这些习俗都是小孩子玩的,自己连湖边的龙舟鼓声都懒得听。他更愿意独自点香熏衣服,对着沙沙作响的翠竹读书,读的是屈原的《离骚》——这才是他过端午的方式。
下片笔锋一转,说新添的愁绪挡不住西山飘来的雨。他站在楼上自问:现在还有谁像我这样登高怀古呢?想起屈原这个"独醒人"早已不在,只能倒酒祭奠,可惜这酒到不了屈原沉江的潇湘之地。最后作者说自己即将去湖南,已经准备好去祭奠屈原,顺便嘲笑一下《楚辞》里那个劝屈原随波逐流的渔夫。结尾对朋友说:你有什么话,尽管交代我吧。
全词妙在三点: 1. 用文人雅趣对抗热闹习俗,焚香读书比龙舟更有格调 2. 把个人愁绪和怀古之情糅在一起,雨既是真雨也是心雨 3. 结尾的"嘲渔父"很犀利,其实是借古讽今,暗指当时世上多是劝人同流合污的"渔夫",少有屈原这样的清流
这就像今天有人过端午节不发粽子照片,反而发个图书馆看《屈原传》的自拍,还要配文"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个很有态度的文化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