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莫如山应王郡公纂修之聘兼柬陈廷猷

岁晚携书谒郡侯,侯方燕坐对春秋。
两生有道时非汉,二国无徵礼自周。
歌采康衢今日颂,传留廉吏后人修。
多情若问西山路,古树阴中涧水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带着书卷去拜访地方长官的场景,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清廉官员的赞美。

开头两句写实:岁末时节,诗人带着书卷去拜访地方长官(郡侯),看到长官正在研读《春秋》(象征治理之道)。这里用"燕坐"(安坐)一词,暗示长官勤于政务的形象。

中间四句用典故表达理想:诗人自比汉代两位著名学者(两生),感叹当今不是汉代那样的盛世;又用春秋时期两国交往的典故,暗示当下缺乏周代那样的礼制。但随即笔锋一转,赞美现在百姓安居乐业(康衢指大道,象征太平景象),清廉官员的事迹值得载入史册。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如果有人问起西山(可能指隐居之地)的情况,诗人用"古树阴中涧水流"作答。这个画面既真实又含蓄,古树代表传统,涧水象征生生不息,暗示虽然世道不完美,但自然之道永远存在,给人希望。

全诗通过拜访官员的日常场景,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清明政治的期待,既有对现实的委婉批评,也有对美好未来的信心。最后那个流水古树的画面尤其动人,让整首诗在说理之余,又多了几分诗意和余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