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植桧次韵

孔庭尽烈火,庙貌倏更新。
嗟哉古桧燬,仅见孤根存。
槎牙插高空,突兀撑重门。
礼祀尝及汉,官封未污秦。
所贵手亲植,不与万木群。
翻令众芳茂,蓊郁纷成屯。
枯荄发馀烬,往代有遗文。
旦夕或可期,今古何当分。
雷声久绝响,五月始一闻。
矧兹时雨降,远迩皆覃均。
仰高复好古,一日累数巡。
发育岂无地,栽培方有人。
何年重弭盖,翘首青嶙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孔子庙前的一棵古桧树(孔子亲手种植的柏树),通过树的命运来抒发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感慨。

开头说孔庙曾遭大火,庙宇翻新后,当年孔子亲手种的桧树几乎烧光,只剩孤零零的树根。但这残根依然倔强地指向天空,像卫士般撑着重修的庙门。这里用树根象征文化根基——即使遭遇灾难,真正的文化精神不会完全消失。

中间部分对比古今:这棵树从汉代就受祭祀,没被秦朝暴政玷污(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它之所以珍贵,就因为带着孔子亲手种植的温度,和普通树木不同。现在新栽的花草虽然茂盛,但只有这截老树根带着历史的记忆,就像灰烬里复燃的火星。

最后转向希望:虽然古树很久没听过春雷(比喻文化沉寂),但五月终于迎来雷雨(象征文化复苏)。诗人频繁来瞻仰古树,相信只要有人用心栽培(传承文化),终有一天能看到树冠重新茂盛(文化复兴)。最后望着远处青山,表达对文化重振的期待。

全诗妙在把一棵树写成"活的历史书":树根是穿越古今的纽带,雷雨是文化新生的信号,而诗人的反复探望,正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既要仰望它的高度,更要亲手浇灌它的未来。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