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傍晚生活图景,充满烟火气和自然之美。
前两句写水上浮桥和沙洲:斜伸向河口的浮桥像一对对并排的脚("两两"),当地居民在鸥鸟栖息的沙洲上各自占块地方生活。这里用"趁浦斜"形容浮桥随河道走势的自然形态,"分占"二字则暗含人与白鸥共享空间的和谐。
后两句转到市井风情:小船载着切好的西瓜("瓜瓤")和豆角沿河叫卖,只差南乡特产的泽泻花就能更完美。这里"迎船卖"三字活现小贩主动兜售的热闹,而"只欠"的遗憾反而透出诗人对当地特产的熟悉与喜爱。
全诗用简练笔触捕捉了三个镜头:浮桥的线条美、沙洲上的人鸟共居、河面的小商船,最后用缺货的细节勾起读者对南乡风物的想象。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瓜瓤""豆荚"等日常物象,让读者仿佛闻到水汽混杂瓜果清香的湿润空气,感受到水乡傍晚特有的闲适氛围。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