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章简阮训张培基 其二

蚓蝼各埃壒,栖无同命虫。
行止有大窒,冻饿犹小穷。
六翼生吾臂,讵遂快其翀?
庶于广漠天,一试高寒风。
峨峨万仞青,世眼惊华嵩。
谁搜酝酿气,上翊云雷功。
东旸未腾海,壶峤晖先红。
安知颓景愁,已伏弹指中。
宝镜受鉎涩,可弃等顽铜。
幸兹接群听,有耳非竟聋。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表达了一种不甘平庸、渴望突破困境的志向,同时也暗含对现实局限的无奈。

开头用蚯蚓和蝼蛄(两种小虫)比喻卑微的生存状态,说它们活在尘埃里,连同命运的伙伴都没有。诗人觉得自己就像这些虫子,行动受阻,冻饿只是小困难,更大的问题是无法自由飞翔。他幻想自己长出六只翅膀,但即使有翅膀,就能痛快高飞吗?这里透露出一种矛盾:即使有才能(翅膀),现实也可能限制发挥。

接着,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里挑战寒风,像高山一样巍峨,让世人惊叹。他质问:谁能发现他内在的潜力("酝酿气"),帮助他成就大事业("云雷功")?这里用自然景象(高山、云雷)象征远大的抱负。

后半段笔锋一转,用日出前的红光比喻希望,但随即提醒:夕阳的愁绪可能转眼就来。就像生锈的镜子,如果失去光泽,就会被当成废铜丢弃。幸好还有人愿意倾听("接群听"),说明世界并非完全冷漠。

全诗核心是"困境中的挣扎与希望":
1. 现实束缚:用虫子、锈镜等意象,表达被环境压制的苦闷。
2. 内心火焰:用翅膀、高山、云雷等意象,展现不甘平凡的雄心。
3. 矛盾与慰藉:既怀疑理想能否实现("讵遂快其翀"),又珍惜微小机遇("幸兹接群听")。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要奋斗",而是通过自然界的对比(渺小虫子vs巍峨高山,锈镜vs宝镜),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张力。这种含蓄的表达,比直白的宣言更有力量。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