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屧

绣屧才围缝合欢,无心偶置画阑干。
量来新月还形窄,裹尽春云定觉宽。
可许玉尖亲赋着,未妨香屑代装安。
红帮残绫拖针在,秪嘱檀奴仔细看。

现代解析

《绣屧》这首诗描绘了一双精致的绣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了绣鞋的制作过程和观赏时的美感。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

1. 描述绣鞋的制作


诗中提到“绣屧才围缝合欢”,意思是刚刚制作好的绣鞋,用的是合欢花的花纹。这说明鞋的样式采用了传统的吉祥图案,给人以美观和愉悦的感觉。而“无心偶置画阑干”,则表明这双鞋并不是特意为某人定制的,而是偶然间制作出来的,更显得自然和随意。

2. 突出鞋形的独特


在诗中,“量来新月还形窄,裹尽春云定觉宽”,这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鞋形。新月代表着鞋子的弧度,显得比较窄;“春云”则用来比喻鞋子包裹脚的样子,看起来有些宽。这样的对比描绘仿佛让你眼前浮现出一双既小巧又舒适、既精致又不拘束的绣鞋。

3. 关于绣鞋的细节与用途


“可许玉尖亲赋着,未妨香屑代装安”,这句话表达了绣鞋的使用场景。它适合玉手般的细嫩脚穿,同时也说明了鞋子上装饰的香料或者香屑(古代鞋子常以香料来遮臭和防虫),使得鞋子不仅美观,还具有实用性。“红帮残绫拖针在”,则是在说制作鞋子时,使用了剩余的红色丝绢和针,这些小细节使整双鞋显得更加精致和用心。

4. 对绣鞋的期待


诗的最后一句:“秪嘱檀奴仔细看”,像是在对某位朋友或者爱人表达,希望他们能仔细看看这双鞋。这表达了诗人对这双鞋子的感情,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精致的绣鞋可能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价值。

总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一双精美的绣鞋的喜爱之情。从制作到使用,从外形到细节,都展现出了绣鞋的独特魅力和制作的用心。整首诗既有艺术的美感,也有生活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了古代女性手工技艺的精湛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