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讲僧

吾师能演法,往往落天花。
谛听来何处,筌蹄付作家。
三□翻贝叶,双树拂袈裟。
早晚离言说,空潭有月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赠讲僧》,是对一位讲经说法的僧人的赞美。下面我来分析这首诗,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其精髓和魅力。

首句“吾师能演法,往往落天花。”意思是这位僧人擅长讲解佛法,讲解时就像天上的花朵一样美丽,引人入胜。这里的“天花”比喻佛法的美妙和吸引力。

第二句“谛听来何处,筌蹄付作家。”意思是听他讲解的人会听得很认真,就像是在追寻佛法的源头。同时,这句话也有僧人交付佛法给弟子们传承的意思。

第三句“三□翻贝叶,双树拂袈裟。”描述了僧人翻阅佛经,诵读经文的情景。这里的“三□”、“贝叶”都是指佛经,而“双树”指的是佛祖修行之地的两棵菩提树。这句话形象地展现了僧人认真诵经的画面。

最后一句“早晚离言说,空潭有月华。”意思是僧人讲解佛法时,有时会选择超越语言表达,直接用心灵感悟。就像潭水里倒映着月光,清晰可见却又无法用言语描述。这表达了佛教中禅意要通过直觉和内心体验去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讲经说法的描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美感和深远意义,让人感受到佛法的魅力。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