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北楼

一水东流阔,诸峰右转深。
蟾规欲破晕,天杵不盈寻。
浦逗分风席,洲喧避缴禽。
凭高机事息,并为汉川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汉江边北楼上眺望的壮阔景色,同时抒发了超脱世俗的闲适心境。

前两句用简洁的笔法勾勒出大江奔流、群山绵延的宏观画面:向东奔涌的汉江水面开阔,两岸群峰向右蜿蜒延伸至远方。这里"右转深"的写法很巧妙,既写出山势走向,又暗示了山峦叠嶂的纵深感。

中间四句转入细节描写:将圆的月亮周围带着朦胧光晕,天边耸立的石柱峰(天杵)看起来还不到八尺高。江中小洲把风分流,沙洲上鸟群喧闹着躲避猎人的箭矢。这些描写动静结合,既有月光山影的静谧,又有风浪鸟鸣的生机,展现出大自然的灵动之美。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站在高处时,世俗的机巧算计都消散了,整颗心都沉浸在这片汉江的阴凉中。这里的"机事息"三字尤为精妙,道出了登高望远时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与开头壮阔的山水景象形成呼应,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情的自然过渡。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长卷,先泼墨挥洒出山水大势,再用工笔点缀细节,最后以空灵的留白收尾,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淡泊情怀。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