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川崇庆牧辽东常君殉难行状五言古体四十韵

学深任气数,性定无存亡。我观天下事,管窥庸足量。

辽东有国士,理斋厥名常。毋谓当代人,与古难颉颃。

弱冠迈庠序,三十成文章。拾芥掇科第,匪夸名氏扬。

将以经术身,展布于庙廊。谒选授西充,西充蜀道长。

山环复水阻,积敝嗟荒凉。君为振风俗,纲目间大纲。

董课警戏游,建庙崇蒸尝。公馀申教令,士民初有方。

烽烟起番部,逆酋恣披猖。羽檄从令署,支放千军粮。

束装隶营幕,三年食未遑。名迁崇庆牧,身踞西岭冈。

贼掠木果木,劫夺倾稻粱。懦夫心胆裂,壮士空踉跄。

君挥使各去,有我独身当。大呼震林谷,奋臂施干将。

可怜书生手,刃贼如刲羊。叠击八九首,连被十数创。

屹然犹骂贼,贼势怒益张。一旦申大义,义气何堂堂。

当事奇伟烈,胪迹陈未央。监司恤其躬,成均荫乃郎。

祠祀入昭忠,于焉报馨香。此事越四载,迢遥隔远疆。

愧我暗时务,谁与潜德彰。张侯武功宿,馀不来树棠。

邀予课令子,日久形迹忘。著作从我读,灯窗披琳琅。

忽地得君状,英风疑飘飏。君效明遇吉,我拟汉子房。

状貌尽儒官,劲勇淩秋霜。虽然事迹异,气局无参商。

悬知大丈夫,百鍊益坚钢。得力性学功,生死两不忙。

临风一凭吊,诗成涕泗滂。今朝见实录,乃叹史笔良。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常理斋的清朝官员的英勇事迹,用叙事手法展现了他从读书做官到为国捐躯的一生。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人物背景(开头到"展布于庙廊") 诗人先铺垫常理斋的学识修养——他从小聪慧过人,三十岁就考取功名,但做官不是为了虚名,而是想用学问报效国家。这里用"拾芥"(像捡小草一样轻松)形容他科举顺利,突出他的才华。

2. 治理地方("谒选授西充"到"士民初有方") 常理斋被派到四川西充当官,面对穷山恶水,他修建学堂、整顿民风,像整理乱麻一样梳理政务。"董课警戏游"指他严格管理教育,禁止百姓游手好闲,展现了他务实能干的作风。

3. 英勇抗敌("烽烟起番部"到"义气何堂堂") 全诗高潮部分。当边境叛乱爆发,这个文官出身的书生竟亲自上阵杀敌。诗人用震撼的画面描写:他独自留下断后,空手夺白刃连杀八九个敌人,身中十几刀仍骂贼不止。这里"刃贼如刲羊"(杀敌像宰羊般利落)的比喻,让书生杀敌的勇猛形象跃然纸上。

4. 后世褒扬("当事奇伟烈"到结尾) 常理斋死后被追封褒奖,诗人通过对比历史名将(唐代周遇吉、汉代张良),强调他虽然外表文弱,但气节堪比钢铁。最后"生死两不忙"点明主旨——真正的大丈夫,因为内心坚定,面对生死都能从容不迫。

诗歌亮点: - 用"管窥庸足量"自谦,反衬主人公的伟大 - "懦夫心胆裂"与"屹然犹骂贼"的强烈对比 - 结尾"涕泗滂"的真情流露,让英雄形象更感人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对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有学问、有担当、有血性的知识分子形象。诗人用朴实有力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来源于内心的信念和对责任的坚守。

0